主办单位

  logo1   logo2   logo3   hksei subscription logo   hi long logo   hksei long logo

李光耀治理新加坡留给我们什么创业启示:淡马锡模式加国家体系创新基金

 

李光耀

2015.03.23

【在整理新加坡的市场经济这几十年的觥筹交错,与李光耀的一生时,明显感到了两个经济体的分野,一是李光耀首创的新加坡政治体中的国有企业“淡马锡”管理模式;一是一个主张自由市场下的全球经济体中的“总部经济”模式。】

 

  2015年3月23日凌晨3时18分,有着新加坡“国父”之称的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Lee Kuan Yew)去世,享年91岁。他对新加坡人而言,意义非凡,从独立建国开始,这个几乎没有任何资源,连淡水资源都要靠邻国马来西亚,人口还不如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小国,在李光耀的治国方针下,成为了如今人均4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它是亚洲经济“四小龙”,亦是大多数国际公司进入亚洲首选的“总部之地”。这奠定了李光耀即便在“退位”多年之后,在新加坡仍不可动摇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自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以来,李光耀就出任政府总理,直至1990年卸任总理职务。但之后李光耀以内阁资政的名义依然作为新加坡的最终决策人,直至2001大选后,李光耀与另一位前总理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不会出任新内阁任何职务。从而彻底结束在政府内阁长达52年的生涯,其子李显龙就此正式接班。

  然而,李光耀的去世,恰恰定格在整个新加坡面临转折点的时候,也是整个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美国际政治格局风云诡谲的时候。未来,如何保持政治稳定,又能持续激发创新经济的活力,保持在亚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是立在新加坡政阁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四年前的大选,新加坡建国以来一直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虽然继续取胜,但得票率却跌至60.1%。“现在是让年轻一代在更加困难和复杂的局面下,带领新加坡继续前进的时候,”面对选举结果,李光耀曾经如是说。

  钛媒体编辑在整理新加坡的市场经济这几十年的觥筹交错,与李光耀的一生时,也明显感到了两个经济体的分野,一是李光耀首创的新加坡政治体中的国有企业“淡马锡”管理模式;一是一个主张自由市场下的全球经济体中的“总部经济”模式。前者是整个新加坡国家影响力的基础,而后者则在“大企业阴影下”的创新、创业与科技中徘徊、彷徨了数十年,以至于在二十年前开始,新加坡是否适合创业、如何鼓励小企业创新就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这也使得李光耀持续影响力下的这几十年,新加坡从“总部经济”向“创业经济”并行过程中的转变,颇值得我们借鉴。

  财新曾在2006年对李光耀的专访报道中,如此形容过李光耀的经济主张:

  新加坡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但自由市场经济的收益不能以自由放任的方式进行分配。新加坡通过税收制度,进行收益再分配,使居者有其屋,平等地受到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但新加坡不是完全平等的社会。在完全平等社会,没有人会尽全力,社会将会蒙受损失。
  新加坡的国有企业由淡马锡经管。在上世纪60年代,政府积极地成立各类公司,率先进入私人企业不愿进入的领域;至80年代,淡马锡的下属企业发展成熟,逐步私有化并且上市。最近几年,淡马锡在海外进行风险投资,其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投资组合,使其资产的三分之一在新加坡,三分之一在发达国家,三分之一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财政部是淡马锡的单一股东。财政部要确保一个有能力的董事会来管好淡马锡。政府不会干预淡马锡及其子公司的日常管理,也不会给淡马锡或其子公司任何特殊照顾。淡马锡以商业原则经营,自由选择本地或外国合作者,而且必须和其他公司一样,通过竞争投标才能获得政府项目。

从“总部经济”向“中小创业企业”转变
  新加坡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却让首次出现经济乏力的新加坡意识到,仅仅注重引包括大型跨国公司的外资企业到新加坡办公司并设厂,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这些大公司带来的管理、经验,包括推动技术的更新转变为“岛内”创新的关键,更为重要,硅谷式的创新驱动力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于是,新加坡开始到处开设各种“创业中心”,从各大教育机构开始。

  跟中国大陆后来选择的策略很像,新加坡政府选择了“补贴”激励,无论是吸引投资的补贴激励,还是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激励。新加坡当地的中小企业的定义: 公司至少有30%的股份是新加坡当地拥有,公司的年营业额少于1亿新币(约为4-5亿元人民币),或者是员工总数少于200人(两者符合其一即可)。

  新加坡对于大型企业的招商是非常夸张的,例如如果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那么50%的整体费用由新加坡政府承担,还有支持物流体系的建立,政府为一家公司补贴了 70%的建立物流IT体系的费用。以下是钛媒体搜集的新加坡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

  第一个是新加坡税务局推出的一项旨在鼓励提高生产力和提高科技创新力的信用基金(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credit,简称PIC)。

  PIC对于企业的6种商业投资行为(甚至包括买电脑和软件)有补贴,补贴的有3个方面:400%减免税务,加60%现金返还,再加上15k新币(75kRMB)的一次性补贴。减免税务的意思是说,你每在这6项投资行为中花费10块钱,政府会在你的税收中减去40块钱。税务减免的上限是每年40万新币(对应10万元投资)。减免税务的福利主要是针对在新加坡营收较高的公司。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讲,现金返还无疑是更好的一个方面。 60%现金返还的意思是说,你每花出10块钱,政府会为你补贴6块钱。补贴上限为每年6万新币(对应10万投资)由于科技创业公司在初期由于资金的匮乏,使得这些福利补贴显得异常重要。如果这些资源运用得当,可以算是一笔大约最多30万(每年)小额的种子投资了!并且加上一笔无偿的7万5千的现金。

这6种投资行为包括:

  1.购买或者租赁IT设备或者软件

  硬件方面可以覆盖例如购买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或者服务器。软件方面包括云服务(例如Amazon Cloud Drive),企业ERP软件或者是客户关系系统(CRM)软件。

  2.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包括公司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例如公司副总裁抽出3天时间做一个销售系列培训,外部培训例如销售,市场,编程等。比较好的是培训地点和公司不限于新加坡,也就是说,新加坡的团队可以飞到北京接受培训。

  3.购买或者使用其他公司的专利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一家创业公司需要的技术已经被另一家公司注册专利,这家公司可以购买或者租用另一家公司的相关专利。这个是政府为了知识产权保护而做出的努力。

  4.注册专利或者商标

  如果公司需要注册专利(例如美国专利),价格太高,新加坡政府可以负担60%。也是从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创新,同时保护知识产权而做出的努力。

  5.研发相关费用

  可以包括人员指出或者是设备支出。

  6.经过Design Singapore Council批准的设计项目。

  设计项目包括普通商业设计或者是工业设计。

  第二个是新加坡信息发展局(IDA)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了各种合作项目,对通过审核的项目提供50%研发补贴。

  例如在这个季度,如果你的公司如果有社交化分析(Social Analytics)的相关应用开发,或者是基于GPS地理信息的相关应用开发,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会补贴你50%研发的支出。相关的信息可以很容易的在IDA官方网站上面找到。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除了一般性的直接经济层面对于创业公司在生产开发方面的的补偿之外,在很多其他方面也为创业公司有不同的支持,例如商业拓展有高达70%的政府补贴,对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来讲,在你只是有想法的阶段政府就可以一次性投资25万新币,并且不占公司任何股份。

互联网创业生态刚刚开始
  新加坡经历过从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到科技创新的几次转型,从过去被成为亚洲的“瑞士”(金融中心),随着整个全球经济创新驱动的显著性加强,新加坡整个经济体都面临着向“创新性”、互联网创业经济生态转型,且内核的变化从未如此剧烈。

  知乎一位作者曾在知乎上回答关于新加坡创业的问题时,谈到了机会与瓶颈:

  新加坡的IT创业可以做的东西我觉得会比中国要多,因为国内的环境管制等问题。如果你是IT创业那么你的市场应该可以发展到全球(除非你只针对中文用户),那么新加坡会是你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说你可以在新加坡开设公司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这边的经商环境等等,然后打造面向全球(或华人世界)的产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你可以在中国聘请员工。

  然而不建议只考虑本地市场,像新加坡美食网虽然有他的固定客户圈,有其发展的瓶颈(只能局限于新加坡),相信美食网也想冲出东南亚,打入大陆的市场,但是需要很多努力和机会,目前在新加坡的竞争对手远比大陆的要少了很多。
  摆在新加坡整个创业与投资生态面前的问题无法回避:生态系统比较年轻,刚刚涌现,并没有很多的本土积累,很多创业者仍然是比较年轻的,还没有壮大,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缺乏本地影响,很多人是小人物,对于投资人说流动性不多。当投资人和企业家获得相关回报以后,会留给下一代,不想让它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会有限。

  普遍依赖于政府补贴的支持也是一个双刃剑,会依赖于政府融资而不是从市场上融资,这不会使企业更专注于客户。

  钛媒体一位作者从新加坡回来交流时也提到,几乎与中国大陆一样,新加坡各个与互联网相关的创业园区这两年方兴未艾。

  2015年1月,新加坡政府相继于美国矽谷设立BLK71 SF,强化新加坡与美国新创生态体系的串连;启用Launch Pad,于原BLK71创新创业园区,纳入周边BLK73及BLK79,提供更多新创企业、加速器及创投等进驻空间,扩大其创新创业群聚发展。以下是他们的官方介绍:

  国发会表示,参考新加坡BLK71及英国伦敦Tech City塑造国际创业群聚经验,国发会选定于台北市花博公园会馆建置一处国家级创新创业园区,并于104年1月完成营运团队评选,由鼎骐国际公司负责办理,提供创业家多元化的服务。目前国发会与营运团队刻正规划引进具潜力的国内外新创事业及加速器,以及相关服务业者(如创投、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业)进驻园区,并进行国内外媒体之宣传,包括品牌形象、入驻办法等。创业园区整修工程完成后,将可建立完整的创业生态体系。

  经过4年的发展,BLK71成功从废弃工厂转型成为新创企业孕育基地。2015年新加坡政府为强化串连新加坡与美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进而赴美国旧金山湾区设立BLK71 San Francisco,由Infocomm 投资公司、新加坡大学及新加坡电信Innov8基金共同成立,将协助新加坡新创企业打入美国矽谷科技创新市场,同时,也对东南亚市场有兴趣的美国创投基金及新创企业,提供打入东南亚市场的管道与机会。该基地已于1月9日启用,除提供新创企业聚会活动空间外,将提供24小时使用空间,最长以3个月为原则。
  钛媒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的新加坡目前比较活跃的互联网本土创业公司,即便放在整个东南亚市场来看,数量也并不太多:
在线多语言视频聚合网ViKi
  众包视频字幕网站,Viki,在2013年新加坡红极一时,因为日本电商巨头Rakuten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Viki。一年后,有关报道称Viki每个月活跃的用户有3500万,另外还有2500万移动用户;与该公司被收购之时相比,每月活跃用户增长了1300万,移动用户增长了1500万。
即时聊天应用Zopim
  Zopim,一家当地从事客户服务聊天工具开发的公司。让你与网站访客即时对话,打动并将它们转换成忠诚的客户,Zopim 即时对话窗口简单易用,可以融入你的网站风格,让你与网站访客即时对话。
  2014年初,初创公司Zopim以3,000万美元卖给位于旧金山的客户服务软件公司Zendesk,而这家公司已经申请了在美国IPO。Zopim的成功退出,在新加坡当地创业圈内引起一阵兴奋。
电子商务公司Lazada
  电子商务零售商Lazada是Rocket Internet团队协助过的众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并且Lazada也是它们之中唯一一个市场估值达到12.5亿美元的公司。最近,Lazada改变了自己的商业模型,转向了第三方商家市场,这就使得Lazada 2014年下半年的GMV同比上半年增长了一倍,让其2014年全年的GMV达到了大约2.742亿美元。
私家车借租服务创业公司iCarClub
  鉴于新加坡的车主大都在自家车上花费了大把大把的钞票,对等私家车租赁这个想法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并不容易,比如iCarsclub在2014年对租赁服务所做的宣传就出现了问题,让公司陷入了困境。要不是该公司接下来被引入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及早就为竞争筹备了大量的资金,它也不会安然度过困境。目前,iCarsClub和以及PPzhuche(2013年10月iCarsclub登岸北京并起名PP租车)共计有12万辆可租赁的私人出租车。
房地产门户网站PropertyGuru
  在东南亚,网上房地产分类广告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PropertyGuru却有幸独占鳌头。最近,99.co公司加入新加坡房地产市场,成为了PropertyGuru最新的竞争对手。根据之前的一些相关数据显示,人们总计浏览房地产网站的时间中,有87%的时间是在浏览Property Guru上的房地产信息。该公司在Alexa以及市场情报公司Similar Web上的排名同样领先其它同行业的大型公司,比如马来西亚最大的房产分类网站iProperty和新加坡另一房地产网站ST Property.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Steve Melhuish说,在几年前Property Guru是打算上市的,但那之后却一直没有动静了。2015年,也许能够见证该公司上市。
奢侈品牌电商Reebonz
  当提到新加坡本地的电子商务网店时,除了上述提到的受Rocket Internet公司协助的两家电子商务零售商以外,最出名应该就是Reebonz。它和其他的电子商务网店不同的是它只关注奢侈品牌。Reebonz 在2014年3月收购了新加坡的在线奢侈品商店Clout Shoppe,扩大了自己的规模。

  2014年8月,有关人士估计Reebonz将和游戏外围设备生产公司Razer一起上市,报道称该电商初创企业正在极力寻找投资者。但是,这则消息自那以后也没有后续了。
旅游搜索网站Wego
  2013年,旅游搜索公司Wego宣称,在其提供服务的52个市场上,每天起码有1000万个潜在预约客户。该公司于2014年中旬推出了自己的iOS应用和Android应用,很快这款应用的下载量就居印尼iOS应用商店下载量排行榜的榜首。

  斯人已逝,整个国家都在缅怀与感恩。但新加坡人民,或许也需要一个全新的新加坡。

(文章来源:钛媒体)